资讯动态Information dynamics
当不想鸡娃的妈妈们来到海淀
添加时间: 2024-05-30 03:54:28 来源:养护知识

  长久以来,在有关教育的讨论中,北京的教育高地海淀,以及海淀妈妈始终都是最惹眼的存在。

  每年,北京其他各区都会有妈妈带着孩子举家「跨区」前往海淀,她们是「跨区妈妈」,也是「新海淀妈妈」。她们来自不同的区划,有不一样的教育背景和理念,都希望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,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托举。

  躬身入局海淀之后,几乎每个跨区妈妈都要经历「落差」。从前在学校名列前茅的孩子,忽然变得很普通,从前觉得挺不错的孩子,却被「显得很差」。焦虑是难免的,如何安放焦虑,怎么来面对海淀妈妈这个标签,如何在这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中自处,是每个妈妈要面对的课题。

  几乎每一个跨区妈妈都谈到一个词,「接受」。经过反复的心理建设,经过时间,接受孩子的普通,也接受自己的普通,然后用更独立的思考去面对鸡娃这件事。

  我们选取了四位「新海淀妈妈」的故事,想借此探讨,在信息和焦虑无孔不入的当下,如今的「海淀」以及「海淀妈妈」到底是怎样的?她们如何理解「躺」和「卷」,如何理解教育,在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,她们希望孩子最终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?

  我们带孩子去海淀上学,原因挺复合的,平衡了各种事情,最后做的一个选择。

  刚结婚的时候,我们把房子买在朝阳,离我上班的地方步行可达,当时想的是,如果之后有孩子,幼儿期我回家也很方便,至于孩子上学,就在朝阳好了,因为我们确实属于不鸡娃的家庭,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要push小孩怎么样。

  到孩子快5岁的时候,家里情况出现了一些变化,首先是我辞职了,没有通勤的需求了,但孩子爸爸在海淀工作,单程通勤需要一个半小时。之后又遇到疫情,孩子也去不了幼儿园,她爸爸工作又特别忙,每天回来都特别晚,我精神情况挺焦虑的,就想解决一下这个问题。

  他在科研机构工作,工作换不了,那我们就搬家吧,搬到离他近一点的地方去,起码保障一下他在家的时间。当时有两个选择,一个是搬到石景山,一个是海淀,大家都知道海淀的教育好一些,所以去海淀算是综合下来一个比较理性的决策。

  很多人去海淀买房都是早早准备,我们实际上比较仓促,盘了一下家里的钱,加上去海淀看了房子,因为资金也有限,我们最终决定在一个中等的学区买一个一居室占坑,让小孩能上学。为了居住体验不那么差,新买的小房子租出去,朝阳的房子也租出去,我们在海淀租一个大点的房子上学。

  我们当时也顾虑,因为当时你接收到的信息就是这样的,认为这个地方特别卷,这种卷的氛围其实对于我们来说是个阻力,会犹豫到底要不要搬过来?搬过来之后会不会身不由己?但我们可能也盲目自信,觉得我们家庭的教育理念是笃定的,相信自己能稳住。

  刚搬过来,生活上倒是没有不适应。对一个小朋友来说,这边玩的其实比朝阳要多,跟自然的接触,包括比较有野趣的生活环境,都比在朝阳丰富,比如圆明园藻园门那边有一片很荒的地方,我们觉得还挺好玩的,颐和园、香山、植物园、西山,也比较容易到达,孩子的周末不会局限于室内和商场。

  但去了学校,还是会有冲击。比如一年级刚开学,老师让孩子们轮流上去做自我介绍和自我展示,有个同学上去就背《春江花月夜》,这首长诗我应该是大二还是大三才在古代文学鉴赏课上第一次读,现在也不会背,可是我孩子小学一年级的同学已经在背了。那个小孩背完了之后,其他小朋友再上去展示,都是三首诗起背,因为人家都《春江花月夜》了,我背不了这么长的,就从数量上努力。

  这个时候你作为家长肯定会感受到压力。后来和周围朋友交流,我发现越是所谓的名小学,你遇到同学「提前学」的概率越大,因为会给孩子花钱买名小学区房的,要不就是格外重视教育,要不就是家里有钱有闲的人多,启蒙相对也会做得更早。

  还有识字这件事也是,我以前挺反对孩子过早地去大量识字,因为觉得太乏味了,当然我们也做启蒙,比如英语启蒙,阅读启蒙,但都是比较遵从兴趣的那种。一年级,孩子是会遇到读题比较慢的问题。第一次开家长会,老师提到,班上大部分同学都提前学过拼音,有个别同学是零基础入学的,我们就是那个「个别同学」。

  一开始,孩子会发现,老师提的问题,很多人都马上就知道答案,她没有那么快,就会说:我可能没有他这么聪明。

  我们听了也会愣一下。我们小朋友本身年龄比较小,8月份出生的,在班上就属于最小的之一。我就告诉她,不是因为他们更聪明,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提前学了,所以你不需要为这个事情感到担忧。因为别的小朋友比你大半岁以上,半年的时间可以做很多事,他可能学了这些字,学了数学题,你可能没有学,但是这些其实不难,你们现在上的是一样的学,慢慢地我们都会差不多。

  我有一个做创新学校校长的朋友,她觉得海淀的这些重点小学、重点中学,管理是相对容易的。首先生源本来就好,学生学习能力强、自律,学习氛围相对来说就好带动,比较容易获得所谓的「安静的书桌」,另外家庭氛围相对重视教育,慢慢就容易形成这种聚集。

  另外一方面,家长的配合度高,老师让干什么,家长就干什么,家长有重视教育的共识。发布一个以学习为核心的管理制度,就比较容易执行。为什么海淀这些学校好像显得教育质量高?或者说升学率高?并不见得是这个学校的教育能力或者老师的水平会高很多,而是它推行的这套东西比较容易转起来。它是多重的因素构成的。

  海淀重点学校资源多,人也多,大家都削尖了脑袋,想要挤进好学校,因为好学校不光是师资好,它食堂也好,硬件也好,活动空间也大,很多人就为了让小孩吃得好,可能也想去好的学校,所以这一个地区卷的程度肯定是更深的。

  但海淀区小升初的机制是非常隐晦的,它不能够进行公开的招生考试。对于学校本身来说,它的诉求就是我要挑到好学生,因为好生源关系到学校的发展。我跟在六小强中学上班的朋友聊天,他们说他们的难点就是,怎么找到自己想要的好学生,事实上这也是他们的一个困惑。比如说通过小学老师来推荐,但小学老师推荐的往往不一定是他们想要的,因为在小学来说,老师更看重的是你遵守纪律,守规则,但是到中学,它可能更看重你的思维活跃性。

  所以很多机构会出现占坑班,你去上奥数班,就进入机构选择的池子里,至少你这个人数学方面很厉害,是被知道的,不光被奥数机构的人知道,也会被那些重点中学的招生老师知道。

  我小孩现在三年级,之后也免不了要小升初,初升高。但到目前为止,我们家还是那种非典型的海淀家庭。我们住在海淀黄庄附近,却没有报任何的学科类课外班。很多住在别的区的家长,会专门送小孩到这附近上课外班,接送起来很辛苦,有时候我和我老公也互相调侃,我们享受了什么呢?享受了这里的高房价,高房租,但这里的教培资源,我们却不想用。

  有时候去接孩子,家长聊天,我听她们报的英文阅读课,一年一万七,就觉得哇,这么贵你们都报了,我有点下不去手,当然她们也理解不了我,怎么会每个月花一万五租房子,有这个钱够报很多课外班啊。但我觉得居住舒适度也很重要,这就是一个人选择问题,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合理性。

  除了必须在的班级群,我也没有加任何的家长群,有同学家长加我的微信,我一般都是朋友圈不可见,我既不看你的,你也别看我的,也不互相比较。

  这样看起来好像显得比较冷漠,但现在很多信息是过载的,是被制造出来的,有时候接触到了特别多的信息,又没有辨别的能力,只是增加了你的焦虑,增加了你的盲目性。既然你知道你自己容易焦虑,那你就别去看了,干脆屏蔽掉算了,因为你真的在信息包围当中做到不为所动,还是挺难的。

  尽管我不鸡娃,但我也没有什么底气去跟人家说,你绝对不要鸡娃,你学龄前啥也不要教,我认为没有那么绝对。所谓理念的正确和你在现实中会遇到的状况,它是两个层面的东西。我记得以前毛尖说,如果按照主义去生活,你可能会一败涂地。

  养孩子之前我会比较尖锐,以前我可能会特别瞧不上那些过早鸡孩子的家长,比如我会挺反对过早地去识字,但是我现在好像也没那么反对了,因为在现实当中你不能这么执拗,我现在在育儿上不会认为什么东西是绝对正确的。和别人不一样的时候,我也不想去证明我是对的,因为他在他的处境中,也有他的合理性。我以前是做记者的,我现在能做的,也就是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多写写文章,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,去稀释那些让人焦虑的信息。

  以及,我还是愿意相信一些基本原理,比如说小孩是一定要玩的,一定要有空闲时间,一定要有成就感。她的世界里面需要有友善的大人,接纳她情绪,她睡觉的时间必须保证,要运动,要接近自然,只要把这些东西能提供好,我觉得她不会差到哪去。

  至于将来她必然要经过一个筛选,最后我们就想,索性不要去管那些筛选方式,你觉得怎么样好,你就怎么样养小孩就得了。

  我现在其实不会想,她能不能上大学的问题,更多的想的是眼前的事情,你接不接受她数学某次考70分,或者你接不接受她字写得不够好看,都是这些特别具体的事情。我希望小孩在往前一步一步走的这条路上,求知欲和自我驱动被保护得够好,无论她遇到什么问题,家庭还是会给她支持,尤其是心理上支持。

  小孩每一年和每一年都会不太一样,我们孩子很喜欢阅读,上学期开家长会,老师会说,语文考试有一道题只有两个同学回答得出来,其中一个就是她,说她很稳,可能还是看书看得多。阅读带来的能力积累,一年级可能显现不出来,到中高年级就能看出来了。

  确实她到三年级之后,纪律问题明显少了,刚刚评了中队委,班上有7个同学入选了中队委,她就是7个同学之一,是大家投票选的。对我们家庭来说,这是一个正向的循环,无论是她的学业表现、在学校里获得的成就感,还有老师的评价,都是在上升的。孩子也挺喜欢她的学校。其实孩子都非常单纯,大人所说的什么卷不卷,小孩其实没有什么概念。

  至于「海淀」,我们搬来海淀,让渡了一些东西,来换取了一些东西。其中就包括未来升高中机率的增大,可能从50%能升高中上升到了65%。但以后我们也不排斥再流动回朝阳,如果她上初中之后,在体制内的教育系统觉得不适应,那我们也有可能再转去创新学校。这些都是有可能的。不管在朝阳还是海淀还是别的地方,我们信奉的教育方式都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。不管对于她还是对于我们来说,这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、自我探索的过程。

  当时北京要出一个1911政策,就是2019年1月1日之前,你在海淀区买房落户,房子跟学校是一对一关系,2019年之后,将不再对应一所学校,实行多校划片,我们赶在1911政策之前就去了海淀。

  房子买在中关村片区,选这个片区逻辑也比较简单,第一个是离我们单位很近,不到2公里,第二是这个片区我看了一下,没有特别薄弱的学校,等初中孩子要派位,也不会很差。

  很多人觉得把孩子带到海淀,这个妈妈肯定很卷。其实不是这样的,我是一个非常不喜欢把自己置身于竞争激烈环境的人,骨子里就是个学渣,有些小聪明,但是极爱玩的那种,小时候大家都上晚自习,我也跟着上,但我心不在焉,天天在琢磨,晚自习下课之后可以去买什么吃的。我对自己的要求是60分,到了那个点我就可以了。

  所以我从丰台来海淀,其实我本意是想躺,又想躺得体面一点。我当时最朴素的想法是,海淀这么高的教育高地,经过了那么多年的洗礼,学校的生源包括家长们,都是比较学霸型的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学校多带动带动,我不就不用管那么多了,孩子可能也会得到一个更好的结果。

  刚来这边,我就很清楚自己的定位,就是个「渣妈」(学渣妈妈),用我朋友的话说,我不配当海淀妈妈。

  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在我周围,我的同事很多都是海淀妈妈,这些妈妈是怎样的呢?她们对孩子的学习规划非常清晰,要求非常清楚,自己也有相应的办法和资源,她会去盯这件事,属于目标和执行力都很强的人。

  她们太熟悉游戏规则了,很早就预判到了很久之后的事。孩子上学一年级的时候,她就已经知道孩子1到6年级应该干什么,而且能保证每天都去辅导孩子,全网找各种资料,去各种群里面交流。

  我们办公室有一位优秀的牛妈,她有两个女儿,她能做到每天都陪孩子。她们家娃刚出生没多久,家里墙上贴的都是汉字识字,英语识字,她每天就带着孩子认字,一岁半的时候英语词汇量已经超过500个。我们出去玩,她家二宝坐在床上一口气翻了10本英语绘本,也不用你说,自己就在那儿看。她大女儿一年级的时候KET考了个卓越,三年级的时候,PET也是卓越,这个词汇水平基本都可以参加中考了。

  三年级的时候,她通过一系列的研究,把她孩子从普通的海淀学校转到锦秋学校去了,那是海淀一个比较有名的私立学校,是人大附中的一些老师出来自己开的学校。这就是我接触到的真实的海淀妈妈,她也不是多么鸡娃,逼迫孩子学习,让孩子成为刷题机器,而是想尽办法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,自己尽全力去研究去准备,让孩子的路走得更顺畅,然后从小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知,打好基础,并不是刻板印象中的那种,而是很有规律、有计划,还很高效地协助孩子学习。

  更重要的事,她为孩子付出了这么多精力和努力,但也完全没有耽误工作,她工作做得也很好。很多时候,我都觉得工作回家已经很累了,但她还可以继续辅导孩子。

  所以,来海淀之后,我从来都没有想要成为这样的海淀妈妈,也根本没有去试图融入任何一个鸡娃妈妈的群。我一般有什么疑问,就去公司「抄作业」,需要什么资源我就找我同事,她们都会给我分析得明明白白。比如我说想给孩子报个英语班,她就告诉我哪个教培机构好,哪个教培机构什么逻辑,性价比高的有什么。

  可能你会觉得奇怪,我身边这么多海淀牛妈,我为什么没有像她们一样,不是因为我不认同,而是因为我做不到。我对自己几斤几两有深深的了解,对孩子也没那么高的期待,我不想让自己为难,也不想让孩子为难,所以,目标就是这么跟随着,希望海淀作为教育高地,这个外部环境能帮我解决一些问题。

  其实孩子来海淀的第一年,总体还是实现了之前的设想,在学校,老师的确很负责,要求比较严格,孩子之间的差距也没有那么大,孩子上学我们上班,按节奏来,一切都挺好。但一年级下学期开始,遇到了疫情,孩子开始在家上网课,我这种佛系妈妈在海淀就非常非常难。

  以前大家都一块上学,总体步调还是相对一致的,但上网课之后,情况就不一样了。我家是个小男孩,相信你们也看过那种视频,孩子上网课,你任何时候进去,他要不就在桌子底下,要不头上顶个枕头,要不就斜躺在沙发上,你想让他隔着屏幕认真坐着学习,真的太难了。

  从一年级下学期到四年级,一个孩子建立学习兴趣和习惯的黄金期,全部在疫情中度过。这对于一些学习习惯好的、家长有很多精力辅导的孩子,或许是个机会,因为家长陪伴的时间更长,学习的东西也会更多,但因为我和孩子爸爸都非常忙,家里都是老人带孩子,所以我的孩子别说提前学了,再次回到学校,甚至跟不上学校进度,还在追赶同学们的脚步。

  我也会很困惑,因为从各方面来讲,我觉得我娃不应该那么差。因为这个孩子,除了学习,他还天天跟你生活,你天天能见到他,你觉得他的智商各方面,不应该像他现在表现得那么平庸。但光从学校的成绩来看,就「显得很差」。

  我不知道是不是别的妈妈和孩子都太优秀了,导致你不知道你家娃的水平是属于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?我不知道一个正常的五年级的孩子应该是个什么水平,或者说,如果大家都不辅导娃,都只是正常在学校学的话,是个什么水平,我真的不知道。

  你说心里不着急是不可能的,我现在就不能跟人聊娃,跟那些学霸妈妈聊完回去,我这么不上心的人都会头疼,都会有点焦虑,你的焦虑其实来自于怀疑自己是不是把娃给耽误了,不是说别人,是你自己都不努力。

  所以我自己也做了一点改进,每天下班之后会去过问他的学习,以前我从来不管,现在会问他,你作业做完了没有?我会检查一下,然后和他聊聊天。以前我加班很凶,现在我加班没那么凶,我至少会保证在晚上七八点钟就到家。

  这两个学期,一到期末考试前两周,我就会帮着辅导一下,帮他复习一下考试内容,提前备一些,让他考试从容一点。

  我很清楚,我的孩子不是一个自发学习的孩子,他也不是那种天生就愿意学习的孩子,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孩子,他就是爱玩,在学习之外,他有很多优点,但在学习上,目前看来,他就只能普普通通,可能比普通更差。

  我现在会觉得,孩子成绩优秀在我这儿不是必选项,不是生死项,说白了他上不上大学什么的,这辈子也不会说吃不上饭。内心最底层,我也会觉得考不上高中那还得了,但我也做好了这样的心理准备,如果出现这种情况,我也不会惊慌失措,读职高也行,要不就是去读国际学校,我想别的办法。

  但我跟我同事沟通,他们没有一个人能接受这件事。他们自己是学霸,他们认为孩子就必须得是学霸,就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应该成绩不好。

  其实一直到现在,对于自己做妈妈这件事,我都没有觉得自己做得不好,只是说你在这个环境中,别人会让你觉得你做得不好,人很难超脱于环境,你觉得你自己不在乎,其实你是在乎的,因为你如果只是伤害自己都无所谓,你就怕伤害了孩子,就是这个逻辑。

  你伤害自己,我是成年人,我可以去化解,我可以去调节,我可以去适应,或者是我就梗着脖子,谁也奈何不了我。但是孩子不是,他会去受环境的影响,他会自卑,他会不开心,他会觉得我为什么不好?

  比起我的感受,我更怕的是孩子自己将来后悔,我怕他接受不了。我曾经问过他,你不好好学习咋办呢?他说,我去送外卖,我说我们家住在步梯5层,每天送20单5层的外卖,你能接受的了吗?孩子也沉默了。

  我就告诉他,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有选择权,我并不认为送外卖不好,但我希望,你的人生还有别的可能性,而不是只能选送外卖。当然,现在的他可能还听不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。

  尽管孩子很快也会面临小升初,但我还是不会特别去鸡他,按部就班地根据派位读初中就可以。我不会用学习成绩去评判我的孩子。每个孩子都不一样,我的孩子虽然学习一般,但是他视力好,一年到头也不生病,每天都挺开心的,这不是也挺省心的吗?我们同事有的娃学习很好,但身体总出问题,隔三差五就去医院,你不也挺烦的吗?都是有两面性的,真正啥都好的很少,我对我的孩子还是很满意的,生气归生气,总体还是觉得他挺好的。

  如果一定要问我内心最深处最真实的想法,关于孩子的未来,我真的没有那么高的期待,他只要能养活自己就行了,我也不指望他成为富一代,带着我成为富0代,他自己过得开心就行了。对于孩子,我真的可以接受很多东西,我可以接受孩子不结婚,如果他喜欢男生我也可以接受,因为我也看耽美,我只是希望他有个伴,是男是女不重要,我只是希望他能碰到一个好人,别太孤独了。

  作为妈妈,我会做出我能力范围内的努力,但这些都不是为了让他去追逐世俗意义上的成功,我只是希望他有选择,希望将来我们都不会后悔。

  我是北京平谷人,大概是孩子二年级的时候,我第一次有跨区的想法,因为我姐就是在海淀上的大学,之后就住在海淀,她和我说,海淀的教育是全中国的标杆,让我孩子以后也去海淀上学,未来我们俩的孩子一起还有个伴。

  那是2017年,我们在海淀买了房子,但没有去海淀读书,因为孩子爸爸工作在平谷这边,我们权衡了一下,如果小学就过来的话,和爸爸分开住,亲情陪伴这块会缺失。初中是不得不来了,我初中同学的孩子考到平谷区排36名,大概2700多人考到第36名,他的孩子去了海淀的民大附中实验班,成绩很不理想,是你想象不到的碾压。

  这些故事会让我有所警觉,我也一直在观察,如果我的孩子真的不是学习这块料,我也就不往海淀送了。如果孩子他是有潜质的,那就送到海淀。我孩子在平谷学习成绩还真是挺好的,所以到他五年级,我和孩子爸爸商量,初中还是去海淀吧。

  我们是五年级开始准备跨区,小升初都得学奥数,学英语,拿三好学生,有证书不一定会被选上,但什么亮点都没有肯定是不行的。我们孩子还是很听话,给他报奥数班,他也愿意上。但奥数这个东西确实比较难,我们在平谷接触得太晚了,孩子有点退缩,我就说,妈妈跟你一起学。

  我一开始觉得这不是个事儿,毕竟我也上过大学,学小学奥数能有多难,但真接触之后才发现,奥数那些题它跟普通数学题完全不一样,对脑力的消耗很大,陪了两个多月,我真的不行了,看到题都要崩溃,断断续续熬了4个月,我还是请了一个辅导老师,放学之后一对一陪着他刷题,每天一个小时。

  还有英语,从五年级开始,我就陪着他背KET(剑桥英语第一级)的单词,可能对很多海淀孩子来说,他们考完了KET,甚至考完了FCE(剑桥英语第三级),我也不想给孩子那么大压力,就和他说,咱把KET考过就行了。

  可能每一个跨区来的普娃都会面临的一个状况,就是那种落差感。在平谷,我们上的是平谷最好的小学,那一届210多人,我孩子可以排年级前五。到了海淀之后,他们那一届430人左右,学校考试后不会有具体的排名,但会把成绩分为ABCD四个档位,你大概就知道孩子在哪个区间,孩子经常是C档,那他的成绩就在212-318名之间。

  我当然就着急了,在那种情况下,不着急是很难的,我觉得他生物不行,数学也不行,英语也不太行,不知道怎么缓解这种焦虑,我没经他同意,我就给孩子报了一些一对一的班,周三上生物,周四上数学,周五上英语,大概就这样安排。

  但就这么上了两个月,到期末了,我发现,报班和不报班,孩子成绩没啥区别,这时候作为家长我是有点崩溃的,因为以前从没遇到过这种情况,在班里排名都靠后了,补半天也不见起色。

  我们家比较好的一点就是我和孩子比较能平等地沟通,我就和他平心静气聊了一下,孩子也很坦诚,他就讲,他很不喜欢我给他报班,特别是没有经过他同意,他说他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。最后我们谈的结果就是,达成一个共识,如果你需要报班或者别的,你来找我,我给你找老师,如果你不需要,哪怕这个成绩我看不下去,你自己觉得可以,那咱们就OK。

  尽管心里还是很焦虑,但最后我还是选择相信我的孩子,他推心置腹地跟我聊,我也要尊重他的想法。

  虽然我现在说起这些似乎很云淡风轻,但这中间我的心路历程起伏挺大的。因为你到了海淀之后,跟平谷之前落差太大了,你会觉着,唉,我的孩子为什么一下子就这样了呢?真的接受不了,你就很想给他报班,报班了之后你又觉得,这成绩怎么还上不去呢?

  很多带孩子跨区来海淀的家长,可能都要面对这样的纠结,一方面不想太鸡孩子,但另一方面大环境也天天裹挟着你。

  可能因为竞争太激烈,海淀的氛围和平谷还是很不一样的。以前我们在平谷,发现什么好的老师,会很无私地分享,大喇叭都嚷着,但是在海淀不会,孩子学习的问题,这是一个敏感话题。

  在海淀,好多家长不能承认自己孩子是有劣势的,还会习惯于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。有的妈妈,成绩一出来她就会问我,你儿子考得怎么样?比如说这次期中考试,我说我们就物理一个拿得出手,那个妈妈就没信儿了,她也不会告诉我她闺女考得怎么样,就没下文了,这种情况已经两三次了。

  通过跟孩子沟通课外班的事,我也开始思考一件事,给孩子报课外班,到底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家长自己?

  海淀家长普遍对课外班有一种强烈的需求,很多家庭周六周日课排得是满着的。但真的有效果吗?很多线上课外班,说是学习,其实孩子也是挂着打游戏,其实是家长不想让他们落后,是家长想让他们学,但是从孩子自己内心来说,他们是不想学的,所以这钱就白花。

  但有一些家长的思维逻辑不是说我报了班,没有见到效果,就适可而止,他们不会适可而止,他们只会更往里砸钱,因为他们不会承认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,或者是设身处地为孩子考虑一下,去想我的孩子可能真的很累了,他的解决方式就是,我给你报更多的班。

  最后就装学习呗,家长要心理安慰,那孩子就表演学习给你看,但其实每个孩子都需要休息的时间,他不可能不娱乐。

  海淀的家长真的很愿意为教育投入,就算是工薪阶层,我打个比方,要是家里年收入50万的线万甚至更多。但这也是个问题,真的要为了鸡娃这么砸锅卖铁,甚至牺牲生活质量吗?

  我们孩子在平谷的时候有一个特别要好的小伙伴,确实很聪明,家长也是很拼,小学很小就周六周日带孩子来市里上高思的数学,高思的英语,而且去不同的校区,一去就是一天。早上 6 点多出发,8点半上课,上两个半小时的课之后,中午吃点饭,下午2点要去公主坟校区再上英语课,就这样坚持。

  但后来家长发现,如果你想继续再拔高一下,不仅需要家长全程陪同,还需要强大的财力基础,少则十多万,多则三四十万。最后那个小伙伴的家长就说,跟不起了,就放弃了。

  所以说,鸡娃是一件很复杂的事,整不好的话,费妈又费钱,特别是在海淀这种环境中,更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,不能盲目跟风。

  其实在海淀,家长之间微妙,但孩子还是比较单纯的。我儿子班上就有学霸,会和我儿子说,他妈妈怎么安排他的学习,做的练习册都有什么什么,还有另外一位同学,跟我儿子说,你买个这个练习册,这是我妈新给我买的,我觉着做了挺好的。这个年纪的孩子就应该这样互帮互助,健康地长大。

  现在我心态也调整过来了,不再那么关注我儿子的学习,做好他的后勤保障,我发现他的成绩是逐渐上升的。这次期中考试,他的物理考到了92分,成绩是B档非常靠前,接近A档。现在每天看到我儿子回来,他都挺快乐的,也不讨厌上学,觉得同学对他都很好,他按自己的节奏一点点进步,这样就够了。

  我一直觉得孩子的快乐是挺重要的。我孩子现在班上有个同学,家长从小就在海淀长大,也学过奥数,但学得不太好,她就觉得自己的孩子绝对不能输在奥数起跑线上,二年级就开始给孩子学奥数,周末穿梭在各个机构之间上课,英语、语文、数学,全都学。

  这个孩子确实很优秀,四年级已经考了迎春杯一等奖,英语FCE过了,叶圣陶杯一等奖也考完了,简直太牛了,我们四年级的时候还傻玩呢。但也是这个孩子,上了初中之后,开始厌学,还有了抑郁的倾向,家里人急得不得了,也没什么办法。

  这种状态持续了将近一年,直到初二上学期,这个孩子交到了两个好朋友,我儿子是其中一个。那个妈妈就跟我说,她儿子说很喜欢跟我儿子一起玩,说我儿子性格好,打篮球也好,学习有自己的一套,她说,她不明白自己的孩子现在为什么不学了?

  我这人也说话直,因为也比较熟了,我就说,估计是从小你把你家孩子逼得太紧了,现在他需要时间来治愈,你还是应该尊重他。这个事儿也让我再一次反思,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这种很高压的学习方式。

  上周,我刚给我儿子开完家长会,他们年级主任人特别好,是跟孩子能打成一片的那种,他讲了很长一段话,其中有一个话题就是针对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之后,对没考好的孩子的宽慰和安抚,结果会后,真有两三个孩子去找他,说觉得自己考得不好,回家没法交代。我听了挺难受的,在我看来,不论孩子考成什么样,也不能让孩子不敢回家。

  这也让我想到我小时候,爸妈都不鸡娃,还会尽全力保护我们的爱好。我是1979年的,我姐是1976年的,我记得1987年的时候我姐喜欢电子琴,那会儿80多块钱一台,铁饭碗的工人一个月也就七八十块钱吧,我妈也给我姐买了。我感觉我父母对于我跟我姐的教育,让我们精神上非常富有,后来,我们村里那一条街上,就我跟我姐考出来了。当然现在的竞争更激烈了,孩子们面对的环境也不同了,我们也从平谷来到了海淀,但我还是很想把这个东西延续下去。

  我们属于一开始就完全没打算卷、就打算躺平的那一类。我和孩子爸爸都是北京人,他家在海淀,我家在朝阳,孩子出生之后,也没想那么多,跟着孩子爸爸户口就落在他家了。

  如果按照户籍归属上幼儿园的话,我们孩子对口的是空军直属机关蓝天幼儿园,好几年春晚第一个节目,都是那个幼儿园孩子在表演。我确实听过有人为了上那个幼儿园,想了各种办法,我当时真是理解不了,上那干嘛使。

  我们孩子就在朝阳上的幼儿园,就上家门口幼儿园,包括上小学也是,就上很普通的家门口小学,朝阳都排不上号的那种。我的想法也很简单,学习嘛,都靠自己,学校什么的,能差哪去。所以孩子小学阶段我们也不刻意学什么,我们在一到四年级,周末都找不到小朋友玩,因为人家多少都上个课外班,我们啥也不上,周末要不在家待着,要不就出去玩。

  周围同事都和我说,要怎么卷,我没有任何感觉,甚至还嘲笑人家,都是没有必要的事,孩子是哪块料就是哪块,强迫也没用。可以说我完全没有意识到,现在北京的孩子考上大学有多难。

  我认知的转折出现在孩子四年级的时候,当时孩子发小要去培训机构学剑桥KET,就是剑桥英语的考级,我孩子有点好强,主动跟我说,他也想去学,我就给他报名了。等到了培训班那个新环境以后,完全是一个新的世界。它虽然是个英语班,但难免会和小升初挂钩,机构的老师会有很多讲座,讲座里会有很多对学校的分析,对升学的分析,很多数据支撑,你会发现,原来这个世界跟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。

  我以前的认知是,孩子跟我一块瞎混巴混巴,考个985就行了,就这种想法。但现实是,有相当一部分北京孩子,可能连普通高中都念不了。就算上了普通高中,要上个像样的一本,也很不容易。如果是在东城西城海淀之外的普通学校,基本要排班上前几名。

  事后回想,机构是有点信息轰炸,也有点贩卖焦虑,但人家也没胡说,初中到高中这一步,淘汰率还是很高的。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你的孩子上不了高中,上不了大学,你能接受吗?

  我想起我们上学那时候,大家都自然成长,能上高中的上高中,能上大学的上大学。我念书那会儿,整个初中都是混过去的,我们学校那时候烂到什么程度,一届240个孩子,每年只有两个上普通高中,我们那届最多,有八个上普通高中,确实我也上了。但是后来我会想,我读初中阶段,我自己的心理,包括家里的心理,都没觉得如果我上不了高中,就是天大的事。

  那时候还会有一些成绩倒挂,好的中专比普通高中分数还要高,我会觉得中专和职高非常好,能分配去机场,能分配去酒店,那些工作很洋气,很高大上。家长也觉得,念三年孩子就能出来挣钱了,多好,是那种心态。

  但是到了现在,整个社会环境都不一样了,很多单位要看第一学历,有的必须得是研究生才能有求职的基本资格,基于这种情况,大家都会觉得,上不了高中,这简直是完全不可能被接受的。

  我身边还有很多外地家长,更是无法接受,他们付出了很多努力才能走进北京,留在北京,对孩子的期待跟我们是不一样的,他们更会觉得,孩子站在我的肩膀上,要比我更优秀才对。

  一开始,孩子爸爸其实对跨区这事儿不太感冒,他比我还佛,觉得我们在这儿住得挺舒服的,不想有什么变化。

  后来我也带他听了一次讲座,他也受了很大的冲击,他把这里面的逻辑搞清楚了。朝阳区也算一个教育大区,初中阶段的教育其实是可以的,但是它好的高中少,你要学习非常好,才能进入朝阳区的重点高中,而朝阳区的区重点,在北京市的高中范围内,很难排进前五十。

  知道了这些信息之后,孩子爸爸一下理解了我为什么非要跨区,择校回海淀。因为当你了解清楚信息之后,会有负罪感,就觉着孩子已经相对还行,有可能因为你家长不够努力,不够尽职,耽误孩子了。所以说,人真的难以免俗,一旦真正明白这里面是一个什么关系,你很难保持淡定。

  我们当时就一种心态,回了海淀,整个跟着大部队走,孩子如果不掉队,能处于一个海淀的中位数,那至少是能有高中上的,至少比留在原来这个环境里面要好。

  如果本身没有海淀户口,不具备回海淀上学的条件的话,真要选择买房跨区回来,还需要下挺大决心的。我们本来就有海淀户口,回海淀上学,所有人听了都会觉得你终于想明白这事,你早就该这么干了,你终于回到正途了。其实孩子小时候就有人和我表达过不理解,觉得你们能去海淀上学,为什么要留在朝阳上学。我当时就觉得,没有必要,自己还有一种心理上的优势,觉得好像你比别人想得更通透,后来发现不是这样,其实就是自己想当然了。

  这几年小升初跨区回海淀,难度真的非常大,因为不能考试,每个学校有自己的选人方法。大家公认就是玄学,整个过程非常折磨,大概半年左右的时间,家长都是神经兮兮的,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什么动静,可能一个动静,家长们就跟惊弓之鸟似的,有用没用都要尝试一下,一窝蜂地拿着简历去学校门口投,可能最后学校都扔垃圾筒了,那你总是要尝试一下。

  我们是从孩子四五年级开始准备,强度最大的是五年级那年,那一年基本上周末都奔波在课外班上,我家去海淀上课外班挺远的,基本上是跨城,四环对角,以前周末他哪上过课外班,但孩子基本没抱怨过,因为他也想去海淀,想去更好的学校。

  从朝阳到海淀,风格完全不一样了。来之前,我对海淀妈妈,海淀的教育,也都只是听个传说,知道很卷,至于怎么个卷法,究竟是怎么个环境,身处其中和外面的感觉还是很不一样。

  很多海淀家长都是靠学习改变了自己的命运,所以大家心目中有一个统一的认识,必须要学习,必须得有学历。这些能留在北京的家长,很多父母双方都是精英,一个清华毕业的博士,如果他的孩子不能上高中,不能上大学,他会觉得那我前半辈子拼的是什么呢,从情感上完全无法接受。

  在朝阳,「卷」可能就是一部分人的游戏,卷和不卷是两个世界,但你到海淀,这个划分不是很明显,我觉得到海淀基本全都在卷,只是卷的结果不一样,卷成功了,卷到尖尖,孩子进海淀六小强,没卷成功的孩子,他的水平也不差,只不过是没有最终脱颖而出而已。

  以前在朝阳的时候,我们孩子成绩也算挺优秀的,我经常听到别的家长说,要是我孩子能像你们家XX那样我就知足了,这给了我一种错觉,我会觉得孩子来海淀之后,稍微努一努,跟人家也差不多,他就迈入好学生那么一个行列了。

  但你真正到这儿你会发现,真的是不一样的。很多海淀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,就一直在高强度学习,他们从小养成的习惯,打的底子非常牢固。很多人都在超前学习,小升初的时候就已经把初中知识基本上都吃透了,到了初中就开始学高中的知识了,我孩子跟他们之间是有「壁」的。

  我孩子小学阶段英语挺优秀的,全年级八个班,他也是排在前几的,到了海淀念初中以后,他想申请做英语课代表,一个班25个孩子,有17个都申请了英语课代表,老师定了很多游戏规则让他们自己去PK,最后他落选了。

  这些他也没有专门和我说,有一天晚上我们很随意地聊起申请英语课代表的事,我说那你选上了吗,他说别提了,我们班卷得特别厉害,英语他考过的证,别人也有,数学大家人均学到了八上,他只学到了七下,还有两个同学已经学到了高二。

  他自己就念叨了一句,哎呀,压力好大,我也没太多去问他,但是我听了之后挺不是滋味的,虽然有了心理准备,我知道海淀很卷,但你听到孩子说这些,确实觉得冲击还是挺大的。

  至于海淀,很多人都对它有一个错误印象,觉得海淀教育方式是那种「衡水模式」,把孩子圈在里边哧哧苦学,但是实际上大部分海淀学校都不是这样的。

  都说朝阳区抓素质教育,海淀区抓应试教育,也不是这样的,人家素质教育也高,我自己是能感觉到,到这儿真的觉得大部分孩子都特别的优秀,接触多了你会觉得突破你对一个初中生的认知。他们自己有主见,有处理事情的能力,各有特长,也有想法。有时候开玩笑,我说这帮孩子,你随便拎一个拎到我们单位,当个助理都没问题,直接上手就能干。

  还有对海淀妈妈,一直也有点妖魔化。很多家长也不断在反思,你说完全很盲目的,就是为了鸡孩子,僵化地去刷题,真实的海淀妈妈并不是这样的。孩子是新一代的孩子,家长也是新一代的家长。现在海淀的家长,对孩子的学习也好,还是未来成长的方向也好,它的整体规划是非常有节奏的,并不完全是那种单纯的鸡娃。

  我孩子现在读的这所中学,它最特别的一点就是,孩子们都能寻找自我的位置,不会说把学习当做唯一的衡量标准,可能孩子会有充分的被尊重感。他们很多作业都不是纯应试的,有时候要做PPT,拍视频,还让他们做新闻节目,做新闻播报,很多我们高中大学才开始做的事情他们初中就开始做了。老师很少找家长,比如孩子作业没写,考试没考好,都是孩子自己去解决。

  所以我觉着,来海淀让孩子涨涨认知见识,锻炼综合素质,也是挺大的一收获。

  孩子自己也的确收获了很多。他的小学生活并不太愉快,没什么真正的朋友,就很抽离,到了初中这个环境,我最开心的是他快速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,死党那种,他对他们学校也很投入,孩子有时候回来会说,他身处这个学校,就挺骄傲的,非常有融入感。

  还有一个事儿我觉得也挺好的。他不是英语课代表没选上吗,觉得自己羽毛球很好,又去参加羽毛球校队的选拔,信心满满去选了,结果也没选上。但他没有受很大的影响,他是金牛座,每天吃饭自己老抠着算,结果那天羽毛球没选上,还自己去学校西餐厅点了一杯西瓜汁,他说,我得犒劳一下我自己,我没想到,以前那么敏感一个小孩,现在找到了一点自我开解的能力。这真的挺让我欣慰的。

  但对我们这种小升初才来海淀的孩子,学习上的压力也的确非常大,毕竟你前面落后得比较多,得一直追赶。

  现在孩子上初二,我发现数学更是两极分化,一波孩子考四五十分,一波孩子考八九十分,就是你没提前学过你可能只能考四五十,学过你就能考八九十,完全没有提前学,还学得很好的,我觉得是少数。前段时间,他们数学进行了一次随堂考,完整考试要考两个小时,老师就给他们40分钟,我孩子只考了40分,但他们年级还有得110分的,连加分都拿到了。

  我们家长之间开玩笑就说,你看校内成绩,我跟学霸只是99分和100分的差距,那可能换一张卷子,我们其实是0分和100分的差距,真的就是有壁。

  那大家没办法了,只能都是往前拱。在朝阳,如果要攒个课外班,可能攒个半个月都攒不上,家长们很难统一,这个说我们家孩子八点前就要睡觉,那个说孩子上学回来要吃加餐,饿着可不行,周末也不行,周末孩子还要出去玩。但海淀的家长会提前过来排队,二话不说交钱。

  都得拼啊,要不你就拼财力,要不你就拼家长水平高 ,总归都要拼一样。那种完全不鸡孩子,就靠孩子自己的,有没有成长得特别优秀的,我觉得肯定有。但我听说更多的是,原本很优秀的孩子,家长不太重视教育,进了相对比较差的中学,孩子就被耽误了。

  所以我看孩子有些学科实在跟不上,也会给他报个班补习,这其实也是在安抚自己,将来说起来,自己能够说一声我尽力了。

  作为一个曾经的「佛系」家长,我这两年一直处于一个非常纠结矛盾的心理状态。

  现在北京的教育,真是逆水行舟,容错率太低了。我们小的时候,有同学到初三反应也都是来得及的,现在是不可能。每年到初二结束的时候,那些学习跟不上,排在最后的同学,可能就让你赶紧去签职高,学校会跟家长说,孩子也别受这罪了,早点签,还能选择多一点,去好一点的职高。

  其实就没有给孩子和家长很多的时间、空间去准备,或者说慢慢去调整,去试错。你等什么上高中再发力,根本不会给你这个机会的。

  很多道理,让孩子快乐成长的那些理论,我们其实也都明白,我也觉得素质教育从长远来看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肯定是更有好处,但问题当你身处其中,你其实很难做到心态的平衡,你会不断地受到外界环境、各种信息的影响,你很难保持淡定。

  看到孩子那么累,我也会自我怀疑,我这么选择值不值得,这条路对不对,会不会违背了初衷,孩子童年就那么几年,这么鸡也出不了效果,就这样反复自我怀疑。最悲观的时候,我甚至会劝自己,他愿意学就学,不愿意学就不学吧,不行将来想辙走国际方向,国外凑合念个大学就算了,省得大家这些年都不开心。但可能过几天,我回过味儿来,又会被环境裹挟着,虽然道理我都懂,但还是不想孩子被筛出去。

  孩子在朝阳念小学的时候,成绩挺优秀,孩子会有一点优越感,我现在回想,可能我也会有一些优越感,觉得自己学历还可以,工作也比较体面稳定,到了海淀以后,你啥都不是,从你的文化水平到你的社会地位全面被碾压。

  我有时候开玩笑说,以我的学历,在我孩子现在学校家长里面,我就是个文盲。其他家长要不是博士生导师,要不然一家子都清华的,净是这种,我也会想,那我凭什么、为什么要求我的孩子在这里边要非常的出众,那不科学对吧?所以说,都需要一个慢慢和解的过程,和孩子和解,也和自己和解。

  可能在初一的时候我还比较着急,想关注他的学习,也关注孩子每天作业做了没有,学校留的题难不难,我们的学校和别的学校相比,会不会管得太松。

  现在我不太过分地去关注他的学习了,他也不是特别拉胯的那种,他很难能进六小强,但努努力也能上个区重点,我心态慢慢放得很平了。

  我觉得我接触到的绝大部分海淀家长,其实也都是这个心态,不是说我要使劲鸡我们家孩子,我要让他上清北,这种心态的家长不是没有,但是很少,绝大多数家长是我要让他好歹能上个大学,将来至少能自己养活自己,他将来能有工作,都是这种心态。大家都会不断地降低预期,慢慢意识到大部分孩子其实就是普通孩子。

  想想最开始来海淀的时候,我们的设想是,到了一个更好的环境,教育环境不一样,天花板也不一样,对孩子很多期望,现在不讲什么天花板,天花板跟我们也没什么太大的关系,我们始终在地板上,但是你还是觉着不一样,虽然天花板跟我没关系,但确实地板也不一样了。

  这两年确实过得很辛苦,孩子辛苦,大人跟着辛苦,又搬家,又折腾,但是我还是觉得不后悔。至少我们尽力了,也给了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。

  现在我们整个家庭的氛围也不一样了。今年,我开始准备法考,也是想着回家之后,我的学习对他也是一种陪伴,光他自己学,大人都在那刷手机,孩子肯定感觉不好,现在家里学习氛围也有,他学他的,我学我的,我投入自己的事,也就不太过多地去关注他的事了。

  前一阵,他们数学又做了一次40分钟随堂考,他考了70分,他特别高兴,当然还是有考100分的。但他自己进步了,那天,他回来告诉我们这一条消息,我跟他爸也特开心。我说,哟,这么棒啊,及格了,当时我们说完了以后,我孩子有点不好意思,但我们三个人都笑得很开心。